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关注两会:科研仪器、实验室之“冷思考”

关注两会:科研仪器、实验室之“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7-03-10 16:55
产品描述:

  上海千实精密仪器资讯:“双创”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去年以来全国掀起了“双创”的热潮,科技领域更是创新创业的重点领域。两会上,实验室、科研仪器如何完美“创新”堪称参会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重。

  2017年作为“十三五”改革攻坚之年,是国家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7年争取创造GDP6.5%增长。全年减煤1.5亿吨以上,并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万以上;同时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市场经济,加强市场活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有望迎来更多明天……涉及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新兴产业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但试问,各行各业岂能离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科研仪器、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两大核心板块,在两会上赢得“万千宠爱”。

  提高共享科研仪器利用率

  “条件稍微没有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去做。可拿回来的检测数值又不敢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表示。换句话说,他指的是科研设施与仪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为此,蓝闽波已经呼吁了很多年。公器公用服务社会、打破数据孤岛,管理要到位是他对科研仪器发展的建议。

  政府采购优先国产仪器,促进仪器装备的自主创新是关键

  “用别人的枪、走别人走过的路、打别人打过的鸟。”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用这句简单易懂的话,概括了中国科研领域依赖外国科研仪器装备的现实情况。徐涛通过对诺贝尔奖的统计,指出了科研仪器装备与科研成果之间的紧密联系。“科研仪器装备是支撑科技创新的原动力,诺贝尔奖有1/3与科研仪器装备的发展直接相关,他补充道。

  然而,在关乎科研原始创新的仪器装备之战中,国产装备却在和进口装备的较量中败下阵来。“2014年,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之间的贸易逆差高达177亿美元。”徐涛公布的这组数字令许多人感到震惊。“希望能细化落实国产科研仪器装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机制,对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实行加分和优先采购机制?”其他委员附议,同样指出条件稍微差点也要向国产仪器倾斜。在徐涛看来,要建立对自主创新产品的科学定价机制,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投入,促进仪器装备的自主创新。

  优先科技部支持的“十三五”重大仪器专项

  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邢新会表示,目前我国在装备研制平台方面已经有很好的支撑机制,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支持对科研仪器原理的基础研究,而科技部支持的“十三五”重大仪器专项,则主要针对大科学装置。不过,他认为,“那些对衣食住行、生活、产业发展有普遍意义的装备还发展不足”。

  “装备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我国学科交叉做得比较弱,有些人想做但是做不了。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如果有机会推动国产仪器研制,我们就可以在设备领域根据自身需求去创新去发展,这是未来高科技设备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邢新会说到道。

  “末位淘汰”造就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尴尬局面

  “国家实验室评估的时候有一个‘末位淘汰’制,这个造成的问题很严重。”长期以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体系包括成果、人才、国际合作、对外开放等指标,根据专家评议和打分,对成绩排名最后的实行末位淘汰。通常,国家管理部门将对优秀类和良好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专项经费资助,而较差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很多专家对这样的评议方法都是很无奈的,现在我们的评议都请不懂的人来评,不懂的话就只能是看SCI论文数量。”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张德兴多次说道。

  他表示:“淘汰是不得已而为之,更重要的是要鼓励科学家的积极性,把实验室建设好。”张德兴建议,“该怎样合理地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我认为还是要让同行专家来评议,只有同行专家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实验室在做什么,才能权衡它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和贡献,而只要实验室的地位和贡献非常好,就一定不要用末位淘汰制来淘汰。”

  学科差别巨大,冷门学科现状堪忧

  “这样的评审很粗暴。”一片嗡嗡的讨论声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提高声调,“各个学科的情况差别特别大,有些热门学科可以发表很多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经费也多得不得了,但是像地学和我们学科来说,相对来说没那么容易出引用率非常高的SCI文章,在这种粗暴的评估里,我们肯定永远都处于劣势。”

  如果能建立一个独立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建议。“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也应对社会开放。”邢新会说,“公器公用,这观念得有。”